時光似金的計時方式和傳統的"先按下開始按鈕,完成後按下結束按鈕"式追蹤法是不同的,根本的區別在于:
日志由足迹轉換而來,每個足迹都只是一個時間點,而每個日志需要"開始"和"結束"2個時間點,故每一個時間日志都是以上一個足迹作爲開始時間,本足迹作爲結束時間
例如:昨晚您最後一個時間足迹是"22:00 睡覺",今天早上第一個足迹是"7:00 起床",這樣的記錄法是不對的,它會理解成"昨晚22:00~今天7:00花了9個小時做起床這件事",今天早上的第一個足迹應該用"睡覺"來給昨天畫上句號,這樣"昨晚22:00~今天7:00 睡覺"才是合理的。歸納爲一句話:先做事再記錄,而不是先按"開始計時"再開始做事。
這樣的計時方式看似古怪,但更靈活。在現實生活中,"計劃沒有變化快"是常態,時間越來越碎片化,很少有機會能按下計時器、擺開架勢、不受幹擾的做事。
未來是不確定的,過去是已確定的,時光似金的計時方式是記錄已過去的時間,只要在每個提醒到來的時候,回想一下剛才15分鍾(或更久)幹了什麽事,打下腳步就好了,它會收集所有時間碎片,最終在"回顧"功能區還您一個清晰的時間統計結果。

在現實的世界裏,那些爲了解決真正複雜問題而設計的軟件都不簡單,典型如:處理圖像問題的Photoshop、處理報表問題的Excel,而"時間管理"問題也絕非易事,但無論以何種標准來衡量,"時間管理能力"都是每個人最值得擁有的能力之一。時光似金專注于培養這種能力,它的設計目標按優先順序排列如下:

  1. 讓時間管理盡可能有效
  2. 讓資深用戶盡可能容易堅持使用
  3. 讓新用戶盡可能容易入門
以上這三個目標在很多時候都是互相衝突的,由于優先度最低,所以第三條"容易入門"常被忍痛舍棄,但只要您花上一小時看完幫助說明,會發現用起來並不難,也比較容易堅持用下去。
爲了降低入門的難度,建議您這樣一步一步來:
  1. 先別管"計劃",按默認的執行清單適應"時間腳步"式日志的記錄。
  2. 試用幾天,大致了解自己的時間支配情況後再通過"計劃"調整每天的待辦事宜。
  3. 多使用"周期"屬性,讓自己逐漸規律化,用習慣來約束自己是最省力的方式。多使用"到期日"屬性,降低拖延的機會。那些比較重要的長期目標用"關鍵指標",隨時掌握進度。

每次提醒到來的時候,您如果沒有進入時光似金的話,它會認爲您處在"不方便用手機"的狀態下,這樣如果連續3次提醒您都沒有搭理它,就會"沈默是金"了(可在"設置"-"其它設置"-"提醒次數"中調整)。這是刻意設計的,避免在您把鎖屏的手機遺忘在辦公室或家裏的時候,每隔十幾分鍾"吵"一次,同事或家人都不舒服,甚至可能造成這樣的笑話:有一天回家時,老媽憂心忡忡地問您:孩子,有個叫時光似金的找了你一整天了,你是不是欠了他很多錢?

時間無法停止。每個人自從降生開始,就被時間之輪推著前進,孩子無法拒絕長大、青年無法拒絕變老、老人無法拒絕凋零。時光似金是爲了這個真實而殘酷的世界設計的,時間無法暫停,所以計時也無法停止。但這樣每天24小時記錄的意義何在呢?

  1. 每隔一段時間的計時提醒是爲了告訴您:時間在流逝,請回顧您剛才做了什麽。如果剛才您虛度了時光,當提醒到來的時候肯定會"不舒服",這種"不適感"是有益的,就像讓一個不修邊幅的人每隔15分鍾照一次鏡子一樣,"照鏡子"本身並不費力,"面對鏡中蓬頭垢面的自己"才是痛苦的根源,堅持記錄,這種痛苦會慢慢積累,最終"不修邊幅的人"再也無法繼續不顧形象、拖延症患者再也無法繼續拖延,慢慢的,時光似金會幫助您成爲一個有效率的、能更好享受人生的人。
  2. 時光似金爲了您每天24小時記錄做了大量工作:人生之樹可以任意伸展且展示了每件事花費的時間、強大的統計和搜索功能將所有的碎片時間都收集起來、密碼鎖定保護您的隱私、周期任務期限任務讓您的生活更有規律......不要著急,慢慢的,您會體會到的。
  3. 人生的每一分鍾都是同樣珍貴、同樣一去不複返的,其中並無高低貴賤之分,24小時全記錄是最合理的,但細致程度可以不同。當您不想記錄的時候,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減輕負擔:
  • 調整勿打擾時段和定間隔時間,不想記錄的時候不要這麽頻繁的提醒。
  • 建一個萬能的任務,比如就叫做"瑣事"吧,那些您不想詳細記錄的時間就點這個"瑣事"的腳步,日後回顧的時候您就知道這些時間大概是用在了什麽地方,而不是一片空白。
  • 那些不重要、一般不會重複出現的任務,比如說"看《星球大戰》",不必建新任務,可以長按"看電影"任務的腳步,在備注裏輸入"《星球大戰》",日後回顧時按日志的備注查詢即可。
台灣作家三毛有一段經典:"如果有來生,要做一棵樹,站成永恒,沒有悲傷的姿勢:一半在塵土裏安詳,一半在空中飛揚;一半散落陰涼,一半沐浴陽光。非常沈默非常驕傲,從不依靠從不尋找。",然而不必等來生,時光似金中的人生之樹就是您用生命種的樹。

爲了方便新用戶入門,時光似金自帶的項目都已設置爲"每日觸發的周期任務", => 人生之樹 => 選擇任務右邊的 => 周期 進入周期編輯頁:


可取消原來的周期,按您的具體情況重新設置,象"每3天打一次籃球"、"每2周朋友聚餐一次"、"每月10號彙款"、"每年女友生日前7天開始准備禮物"......等都可以。此外,非周期性計劃,例如"這個月15號去郊遊"、"這個星期五做報表"可以通過設置"到期日"屬性,讓它屆時自動出現在"執行"裏。

時光似金是爲了24小時不間斷追蹤時間而設計的。爲達到這一目的就要求您的設備24小時隨身攜帶,能滿足這個要求的就只有手機了,故暫時未提供網絡同步功能,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可利用email備份/恢複功能在多設備之間共享。
另一方面,由于時光似金可以幫助您記錄下數月、數年、甚至數十年的個人曆史,如果您對隱私特別在意,"沒有服務器"或許還是個優點。

今天的日志會顯示在時間流頁面裏,這是允許編輯的,如改變名稱、備注、開始/結束時間,但往日的記錄就不能編輯了。 如果要改變曆史日志就得繞個彎子做,例如上個月某天的"10:00-11:00 工作"改爲"10:00-10:30 吃飯",可以這樣:

  1. 在"回顧"-"日志"頁面下找到這條舊日志,單指左滑刪除之。
  2. 在"執行"頁面點擊"吃飯"的腳步來生成一個今天的腳步。
  3. "確認轉換"後會顯示新生成的日志,此時不要離開這個頁面,把這條"吃飯"日志的時間改到上個月相應的時間段就好。
這種修改曆史日志的方式挺麻煩,但我們一來在實際使用中很少做曆史日志的修改操作,二來是由于每條日志都是經過用戶"確認轉換"而來,相當于用戶已經審核了一次,留下錯誤日志的概率很低,所以就沒有額外添加"手動修改曆史日志"的功能。

時光似金包涵這樣的設計:"在改動任務名稱或項目結構後,樹形態統計數據按照新的來,但原有的日志依舊保持原貌",這是有原因的。
例如小明是攝影愛好者,之前都是把"攝影"放在"興趣"的名下記錄時間日志的,後來由于水平越來越高,小明就跳槽到報社當專業攝影師去了,不想放棄原來數千小時的攝影積累時間,小明就把"攝影"移到了"工作"名下,如果把曆史日志中的項目名"興趣"也改成"工作",那過幾年之後小明看日志時可能産生疑惑:不對啊,那一年我在工廠上班時可沒有攝影這項工作啊?基于同樣的原因,當您修改了某個任務時,例如把"女朋友的事"改成"老婆的事",曆史日志裏的名字還是保持原來的不變,也是爲了避免這樣的疑惑:我當時還沒老婆啊?怎麽會有老婆的事?
另一方面,保持事件發生當時的原貌也是挺有趣的,例如現在您可能已經對某人、某事完全無感,但當年日志中對"女神"的種種鞍前馬後按原樣保存下來,現在看看肯定別有滋味。
新舊統計都各自有它們的優缺點,所以,時光似金目前是2種能力都提供:
1、要查原始統計和記錄,請看統計、餅圖、日志。
2、要按最新的層次結構統計,請點擊"樹形態"按鈕。

一般來說,並行任務是有風險的,都說"智者不搏二兔",搞不好不但沒有更高效的利用時間,反而比原來"單任務"的效率還低。但確實也有無風險的並行任務,例如"坐地鐵時背單詞",只是還有一些其它的因素:

  • 並發任務可能造成時間統計變形。例如,"邊散步邊背單詞",1小時散步+1小時背單詞+其它事項,這樣一天似乎超過了24小時,所有任務的合計占比超過了100%,一周、一年的時間似乎都變成了長短不一,統計結果看上去會有點怪怪的。
  • 並發任務的啓動與停止不但會讓用戶界面變得複雜,同時也會增加使用者自身的負擔(例如,"不要忘了停掉那個並發任務")。
  • 當人們在做真正有價值的事情時,是無法一心二用的。在時光似金的腳步式記錄方式下,每次按下腳印都是一次小小的回顧:“剛才做什麽了?”,這其中隱含了一層評價剛才這段時間真正的價值在哪裏的作用,名義上正在做的事和真正的意義可以不一致,例如,“邊坐地鐵邊背單詞”,如果剛才這個時段“背單詞”的效果好,就計入“背單詞”中,如果效果不好,就計入“坐地鐵”,這樣在一次1小時的坐地鐵時間中,記錄也許就成了:“看美女”15分鍾、“背單詞”15分鍾、“坐地鐵”30分鍾,咋一看有些淩亂,但在彙總統計(尤其是樹形態)中,這些時間各歸其類,各得其所,不亂。還有例如“吃午飯”,如果是回家陪父母吃則可計入“陪伴父母”;如果邊吃午飯邊和同學聊得很開心則可計入“聊天”;如果邊吃午飯邊想到一個絕妙的主意則可計入“憋創意”。如果真碰到難分伯仲的並聯任務,幹脆直接建一個名爲“一邊做a一邊做b”的任務,計入此任務便可。

具體操作相關問題,請查閱"操作速查",其它請 => 意見或建議,歡迎任何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