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光似金的计时方式和传统的"先按下开始按钮,完成后按下结束按钮"式追踪法是不同的,根本的区别在于:
日志由足迹转换而来,每个足迹都只是一个时间点,而每个日志需要"开始"和"结束"2个时间点,故每一个时间日志都是以上一个足迹作为开始时间,本足迹作为结束时间
例如:昨晚您最后一个时间足迹是"22:00 睡觉",今天早上第一个足迹是"7:00 起床",这样的记录法是不对的,它会理解成"昨晚22:00~今天7:00花了9个小时做起床这件事",今天早上的第一个足迹应该用"睡觉"来给昨天画上句号,这样"昨晚22:00~今天7:00 睡觉"才是合理的。归纳为一句话:先做事再记录,而不是先按"开始计时"再开始做事。
这样的计时方式看似古怪,但更灵活。在现实生活中,"计划没有变化快"是常态,时间越来越碎片化,很少有机会能按下计时器、摆开架势、不受干扰的做事。
未来是不确定的,过去是已确定的,时光似金的计时方式是记录已过去的时间,只要在每个提醒到来的时候,回想一下刚才15分钟(或更久)干了什么事,打下脚步就好了,它会收集所有时间碎片,最终在"回顾"功能区还您一个清晰的时间统计结果。

在现实的世界里,那些为了解决真正复杂问题而设计的软件都不简单,典型如:处理图像问题的Photoshop、处理报表问题的Excel,而"时间管理"问题也绝非易事,但无论以何种标准来衡量,"时间管理能力"都是每个人最值得拥有的能力之一。时光似金专注于培养这种能力,它的设计目标按优先顺序排列如下:

  1. 让时间管理尽可能有效
  2. 让资深用户尽可能容易坚持使用
  3. 让新用户尽可能容易入门
以上这三个目标在很多时候都是互相冲突的,由于优先度最低,所以第三条"容易入门"常被忍痛舍弃,但只要您花上一小时看完帮助说明,会发现用起来并不难,也比较容易坚持用下去。
为了降低入门的难度,建议您这样一步一步来:
  1. 先别管"计划",按默认的执行清单适应"时间脚步"式日志的记录。
  2. 试用几天,大致了解自己的时间支配情况后再通过"计划"调整每天的待办事宜。
  3. 多使用"周期"属性,让自己逐渐规律化,用习惯来约束自己是最省力的方式。多使用"到期日"属性,降低拖延的机会。那些比较重要的长期目标用"关键指标",随时掌握进度。

每次提醒到来的时候,您如果没有进入时光似金的话,它会认为您处在"不方便用手机"的状态下,这样如果连续3次提醒您都没有搭理它,就会"沉默是金"了(可在"设置"-"其它设置"-"提醒次数"中调整)。这是刻意设计的,避免在您把锁屏的手机遗忘在办公室或家里的时候,每隔十几分钟"吵"一次,同事或家人都不舒服,甚至可能造成这样的笑话:有一天回家时,老妈忧心忡忡地问您:孩子,有个叫时光似金的找了你一整天了,你是不是欠了他很多钱?

时间无法停止。每个人自从降生开始,就被时间之轮推着前进,孩子无法拒绝长大、青年无法拒绝变老、老人无法拒绝凋零。时光似金是为了这个真实而残酷的世界设计的,时间无法暂停,所以计时也无法停止。但这样每天24小时记录的意义何在呢?

  1. 每隔一段时间的计时提醒是为了告诉您:时间在流逝,请回顾您刚才做了什么。如果刚才您虚度了时光,当提醒到来的时候肯定会"不舒服",这种"不适感"是有益的,就像让一个不修边幅的人每隔15分钟照一次镜子一样,"照镜子"本身并不费力,"面对镜中蓬头垢面的自己"才是痛苦的根源,坚持记录,这种痛苦会慢慢积累,最终"不修边幅的人"再也无法继续不顾形象、拖延症患者再也无法继续拖延,慢慢的,时光似金会帮助您成为一个有效率的、能更好享受人生的人。
  2. 时光似金为了您每天24小时记录做了大量工作:人生之树可以任意伸展且展示了每件事花费的时间、强大的统计和搜索功能将所有的碎片时间都收集起来、密码锁定保护您的隐私、周期任务期限任务让您的生活更有规律......不要着急,慢慢的,您会体会到的。
  3. 人生的每一分钟都是同样珍贵、同样一去不复返的,其中并无高低贵贱之分,24小时全记录是最合理的,但细致程度可以不同。当您不想记录的时候,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减轻负担:
  • 调整勿打扰时段和定间隔时间,不想记录的时候不要这么频繁的提醒。
  • 建一个万能的任务,比如就叫做"琐事"吧,那些您不想详细记录的时间就点这个"琐事"的脚步,日后回顾的时候您就知道这些时间大概是用在了什么地方,而不是一片空白。
  • 那些不重要、一般不会重复出现的任务,比如说"看《星球大战》",不必建新任务,可以长按"看电影"任务的脚步,在备注里输入"《星球大战》",日后回顾时按日志的备注查询即可。
台湾作家三毛有一段经典:"如果有来生,要做一棵树,站成永恒,没有悲伤的姿势:一半在尘土里安详,一半在空中飞扬;一半散落阴凉,一半沐浴阳光。非常沉默非常骄傲,从不依靠从不寻找。",然而不必等来生,时光似金中的人生之树就是您用生命种的树。

为了方便新用户入门,时光似金自带的项目都已设置为"每日触发的周期任务", => 人生之树 => 选择任务右边的 => 周期 进入周期编辑页:


可取消原来的周期,按您的具体情况重新设置,象"每3天打一次篮球"、"每2周朋友聚餐一次"、"每月10号汇款"、"每年女友生日前7天开始准备礼物"......等都可以。此外,非周期性计划,例如"这个月15号去郊游"、"这个星期五做报表"可以通过设置"到期日"属性,让它届时自动出现在"执行"里。

时光似金是为了24小时不间断追踪时间而设计的。为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您的设备24小时随身携带,能满足这个要求的就只有手机了,故暂时未提供网络同步功能,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可利用email备份/恢复功能在多设备之间共享。
另一方面,由于时光似金可以帮助您记录下数月、数年、甚至数十年的个人历史,如果您对隐私特别在意,"没有服务器"或许还是个优点。

今天的日志会显示在时间流页面里,这是允许编辑的,如改变名称、备注、开始/结束时间,但往日的记录就不能编辑了。 如果要改变历史日志就得绕个弯子做,例如上个月某天的"10:00-11:00 工作"改为"10:00-10:30 吃饭",可以这样:

  1. 在"回顾"-"日志"页面下找到这条旧日志,单指左滑删除之。
  2. 在"执行"页面点击"吃饭"的脚步来生成一个今天的脚步。
  3. "确认转换"后会显示新生成的日志,此时不要离开这个页面,把这条"吃饭"日志的时间改到上个月相应的时间段就好。
这种修改历史日志的方式挺麻烦,但我们一来在实际使用中很少做历史日志的修改操作,二来是由于每条日志都是经过用户"确认转换"而来,相当于用户已经审核了一次,留下错误日志的概率很低,所以就没有额外添加"手动修改历史日志"的功能。

时光似金包涵这样的设计:"在改动任务名称或项目结构后,树形态统计数据按照新的来,但原有的日志依旧保持原貌",这是有原因的。
例如小明是摄影爱好者,之前都是把"摄影"放在"兴趣"的名下记录时间日志的,后来由于水平越来越高,小明就跳槽到报社当专业摄影师去了,不想放弃原来数千小时的摄影积累时间,小明就把"摄影"移到了"工作"名下,如果把历史日志中的项目名"兴趣"也改成"工作",那过几年之后小明看日志时可能产生疑惑:不对啊,那一年我在工厂上班时可没有摄影这项工作啊?基于同样的原因,当您修改了某个任务时,例如把"女朋友的事"改成"老婆的事",历史日志里的名字还是保持原来的不变,也是为了避免这样的疑惑:我当时还没老婆啊?怎么会有老婆的事?
另一方面,保持事件发生当时的原貌也是挺有趣的,例如现在您可能已经对某人、某事完全无感,但当年日志中对"女神"的种种鞍前马后按原样保存下来,现在看看肯定别有滋味。
新旧统计都各自有它们的优缺点,所以,时光似金目前是2种能力都提供:
1、要查原始统计和记录,请看统计、饼图、日志。
2、要按最新的层次结构统计,请点击"树形态"按钮。

一般来说,并行任务是有风险的,都说"智者不搏二兔",搞不好不但没有更高效的利用时间,反而比原来"单任务"的效率还低。但确实也有无风险的并行任务,例如"坐地铁时背单词",只是还有一些其它的因素:

  • 并发任务可能造成时间统计变形。例如,"边散步边背单词",1小时散步+1小时背单词+其它事项,这样一天似乎超过了24小时,所有任务的合计占比超过了100%,一周、一年的时间似乎都变成了长短不一,统计结果看上去会有点怪怪的。
  • 并发任务的启动与停止不但会让用户界面变得复杂,同时也会增加使用者自身的负担(例如,"不要忘了停掉那个并发任务")。
  • 当人们在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时,是无法一心二用的。在时光似金的脚步式记录方式下,每次按下脚印都是一次小小的回顾:“刚才做什么了?”,这其中隐含了一层评价刚才这段时间真正的价值在哪里的作用,名义上正在做的事和真正的意义可以不一致,例如,“边坐地铁边背单词”,如果刚才这个时段“背单词”的效果好,就计入“背单词”中,如果效果不好,就计入“坐地铁”,这样在一次1小时的坐地铁时间中,记录也许就成了:“看美女”15分钟、“背单词”15分钟、“坐地铁”30分钟,咋一看有些凌乱,但在汇总统计(尤其是树形态)中,这些时间各归其类,各得其所,不乱。还有例如“吃午饭”,如果是回家陪父母吃则可计入“陪伴父母”;如果边吃午饭边和同学聊得很开心则可计入“聊天”;如果边吃午饭边想到一个绝妙的主意则可计入“憋创意”。如果真碰到难分伯仲的并联任务,干脆直接建一个名为“一边做a一边做b”的任务,计入此任务便可。

具体操作相关问题,请查阅"操作速查",其它请 => 意见或建议,欢迎任何问题。